从各地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泥网坠、骨质鱼叉、鱼钩等物,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渔业情况。各式各样的网坠,说明与之相配套的渔网的多样性。网坠按材质分为石质、陶质、骨质等,大小、形状不一,缝缀在网片的下缘。网坠可使渔网在水中充分张开,同时拖动渔网时获得更快的运动速度,从而提高渔获量。
先民的智慧不止于此。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具有“倒梢”的竹编鱼笱,其入口处有一个漏斗式的竹篾,迎着水流的方向安置鱼笱,鱼虾可以顺着竹篾进入,却出不来。这种精巧的渔具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广泛使用了。
渔具的细化出现在西周,表现在渔具的种类和名目日渐繁多。《诗经》中提到的渔具名目有网、钓、罛、罭、汕、笱、罶、罩、潜、梁等十余种,这些距今两三千年的渔具名称,几乎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到了汉代,得益于休养生息的政策,以及水体环境的优越,渔业勃兴,渔具也有了各类变体。大致有徒手捕鱼、网捕鱼、钓鱼、罩捕鱼、鱼鹰捕鱼、水獭捕鱼等多种方法。
东晋时出现了“沪”,这是一种定置渔具。那时黄浦江尚未形成,苏州河直通东海,沿岸居民在海滩上置竹,用绳子编在一起,根部插进泥滩中,浩荡的竹墙向吴淞江两岸张开两翼,迎接着随潮而至的鱼虾。后来,“沪”成为上海的简称,在地名中保留下来。
晚唐诗人陆龟蒙《渔具诗十五首》的小序,俨然是分类详尽的唐代渔具史料。在这篇序里,许多渔具的名称沿用了《诗经》的传统,可见渔具的历史渊源。在唐代的江南水乡,渔具的种类如此繁多,在熟练使用渔具的同时,陆龟蒙发现这些渔具“穷极其趣”,而且在历代典籍中皆有记载,可以古今印证。
宋代时,浙江出现大莆网。渔民用两只单锚把锥形网固定在浅海中,网口对着急流,利用潮水,冲鱼入网,该网成为东海捕捞大黄鱼的重要渔具。当时,还出现了刺网,这是一种长带状的网,布设在鱼群活跃的水域,刺挂或缠绕鱼类。周密的《齐东野语》将刺网称为“帘”,“帘为疏目,广袤数十寻,两舟引张之,缒以铁,下垂水底”。这种渔网至今仍在使用。
南宋时还有滚钩之法,已经接近于现代的延绳钓。它用一根主线结缚若干支线,支线上有锋利的鱼钩,鱼群通过时,就会被密集的鱼钩挂住。《岳阳风土记》提到了这种渔具:“江上渔人取巨鱼,以两舟夹江,以一人持纶,钩共一纶,系其两端,度江所宜用,余皆轴之,中至十钩,有大如秤钩,皆相连,毎钩相去一二尺,钩尽处各置黒铅一斤。”这类渔具的使用,使渔获量大为提高,渔具至此又有了一次飞跃。
到明代时,渔具的样式日渐繁多,明《渔书》中列举的渔网名目有千秋网、枦网、桁网、牵风网、散劫网、泊网等,杂具有钓、罩、笱、锸等,可见明代渔具的种类之多。
至清末,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主张“实业救国”,奏请设立渔业公司,并购买渔轮“福海”号进行拖网捕捞,这标志着中国渔业的近代化。清末官员、诗人沈同芳参与其中,撰写了《中国渔业历史》。该书提到:“新式的渔轮‘网大船快,电灯佐之,断非粗笨浅隘旧有之捕鱼船所可较量’。”具有蒸汽动力的“福海号”作业规模颇为可观,“日夜换班,约每日3网,每网8小时,每20小时多可得鱼七八千斤”。至此,渔具的古典时代悄然落幕。
(作者:盛文强 来源:中国海洋报 配图:"水花鱼"公众号)
"",专注水产养殖适(实)用技术为主题宣扬,文章严谨求是,又力求通俗易懂。欢迎提出你的宝贵意见!欢迎你的投稿!欢迎转载和分享到你的朋友圈!
请其他媒体和公众号尊重本号原创或者本号文章首发的辛劳!转载请注明出处!署名"水花鱼"或留言申请白名单授权转载即可。
"水花鱼"号属公益性非盈利公众号,内容及图片大多数源自于网络,有时不知也未署名来源也没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,如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当,请及时联系我们或予删除。联系方式:文末留言或联系微信号yc6318,即可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